苏芬战争,苏芬战争电影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时间:2020-07-27
关于苏芬战争
苏芬战争是1939年11月至1940年3月苏联对芬兰进行的战争,又称“冬季战争”。它起源于苏联向芬兰提出与其进行领土交换,遭到拒绝后即悍然向芬兰发动突袭。当时,苏联强大,芬兰弱小,双方作战的总兵力对比为:苏联154万人、飞机5000架、火炮5350门、坦克2000辆;芬兰3万人、飞机72架、火炮162门、坦克60辆。悬殊的实力差距表明苏联将稳操胜券。但是,在这场105天的以强欺弱的战争中,芬兰广大军民众志成城、奋起反抗,庞大的苏联军队居然被打得溃不成军,最后才以惨重的代价迫使芬兰签订了和约。
参战的苏军坦克兵虽然对加速战争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在严寒条件下使用坦克的经验,但由于作战地区积雪较深,湖泊、沼泽、河流多,限制了坦克的机动性,加之坦克战术呆板,协同很差,从而屡屡受挫,损失了大量坦克。
装甲部队和坦克装甲车辆
苏军入侵芬兰共有6个坦克旅,分别是第13、第20、第35、第39、第40和第34坦克旅。另有5个独立坦克营。在14个步兵师的师属编成内,各师还有16辆轻型坦克和13辆装甲车。当时,苏军的坦克旅有不同的编组形式,有独立坦克旅,还有坦克军编成内的轻型坦克旅和重型坦克旅。独立坦克旅编有3个坦克营、1个步兵机枪营以及战斗保障、修理、汽车运输、通信和侦察分队等。
全旅共有145辆T-26A型坦克、56辆T-26B型坦克和T-26喷火坦克,还有28辆装甲车、482辆汽车和39台拖拉机。军属轻型坦克旅有两种,一种编有278辆BT-7快速坦克;另一种编有267辆T-26A型坦克。军属重型坦克旅也有两种,一种编有183辆各型坦克,其中T-28中型坦克136辆、BT-7快速坦克37辆、喷火坦克10辆;另一种编有148辆各型坦克,其中T-35重型坦克94辆、BT-7快速坦克44辆、喷火坦克10辆。
T-26A轻型坦克重约8吨,有2个并列炮塔,装有2挺机枪。少数T-26A装1门37毫米火炮和1挺机枪。T-26B轻型坦克重9.5~10.3吨,为单炮塔式,装1门37毫米或45毫米火炮。
BT-7快速坦克全重13.9吨,乘员3人,装1门45毫米火炮和1挺机枪。有些BT-7坦克将汽油发动机改为柴油发动机,型号称BT-7M,在苏芬战争中证实其远程作战能力得到了明显增强。
T-28中型坦克全重28~32吨,乘员6人,武器安装在3个炮塔上,有1门76毫米火炮和3~4挺机枪。在苏芬战争中发现这种坦克装甲厚度不够,于是对装甲进行了改进,在车体前部的适当部位加上屏蔽层,使装甲厚度由50毫米增至80毫米,这种增厚了装甲的坦克在1940年突破芬兰曼纳海姆防线时获得了很大成功。
T-35重型坦克全重50吨,乘员11人,武器安装在5个炮塔上,有1门76毫米火炮、2门45毫米火炮以及5挺机枪。由于T-35重型坦克装甲较薄,难以抵御各种各样的反坦克武器的打击,迫使苏联须进一步加厚装甲。与此同时,出现了试验型的单炮塔KV重型坦克,结果证明KV坦克是最成功的。
芬兰军队的坦克很少,只有少量的“雷诺”FT-17轻型坦克。1939年底,英国27辆“维克斯”6吨双炮塔坦克被运到芬兰,但在抗战中没有发挥什么作用。
作战经过及坦克运用
战争在卡累利阿地峡和拉多加湖以北地区分别展开。苏军在卡累利阿地峡实施主要突击,企图突破曼纳海姆防线,占领维堡,进逼芬兰首都赫尔辛基;苏军在拉多加湖以北地区则只以积极行动牵制芬军。战争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苏军全线进攻,芬军顽强抗击
1939年11月30日,苏军步兵在坦克支援下以卡累利阿地峡两侧为突破地段,从行进间向曼纳海姆防线发起进攻。由于有的地区雪深达2米,苏军步兵及重机枪只好装在雪橇上由坦克牵引着前进。没有把芬军放在眼里的苏军纵队,在森林、雪地迷失方向,分散在各处并失去联络时,遭到突然出现的芬军多次伏击和奇袭。在雪中行动迟缓的坦克经常成为反坦克炮射击的靶子。有的芬军在树上将“莫洛托夫鸡尾酒”瓶燃烧弹扔至苏军坦克的散热器上,使坦克迅速烧毁。苏军多次组织进攻,因战术呆板,坦克与步兵、炮兵协同差,致使突破曼纳海姆防线的企图没有成功,部队损失惨重。1939年12月11日至28日,芬兰第9步兵师采用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战法创造了一个歼灭战的典型战例。当时,该师装备轻武器的滑雪部队,把苏军引诱到难以发挥战斗力的积雪森林地和沼泽地区,使其装甲部队长长地停在路上,形成首尾难顾的状态,然后分割包围、各个歼灭。苏军第163步兵师和第44摩步师先后被围,12月27日~30日,有2.75万苏军官兵被打死和冻死,1300人投降,50辆T-28中型坦克完好无损地落入芬军手中。
第二阶段苏军突破曼纳海姆防线,芬军战败求和
1940年2月,苏联及时总结失利教训,增调兵力,调整部署,经过周密准备后,于2月11日发动强大攻势,苏军采用人海战术,经几天激战,突破了曼纳海姆防线的主要防御地带。2月26日,芬军用15辆“维克斯”6吨坦克进行反冲击,结果损失了一半,无济于事。为发展胜利,苏军投入了由2个坦克营和2个摩步营组成的快速集群从冰上渡过维堡湾,迂回维堡筑垒地域并切断了维堡至赫尔辛基的公路。3月12日,曼纳海姆防线被全线突破,芬军精疲力竭,弹药耗尽,芬兰政府被迫向苏联求和。1940年3月12日,双方在莫斯科签订和约,次日停止军事行动,战争结束。此战,苏军伤亡约20万人,损失坦克1600辆、飞机648架。芬军损失6.8万人。
运用坦克的经验教训
苏芬战争是苏联创建坦克机械化兵后参战规模最大的一次局部战争。苏联自大轻敌,准备仓促,满以为芬兰不堪一击,只需实施猛烈轰炸和大量坦克部队的突袭,即可以强烈的精神恐吓逼其俯首顺从。苏入侵部队完全没有应对芬兰全民皆兵、以游击战术奋起抗战的思想准备,从而在战争的第一阶段,完全陷入芬兰人民战争的困境中,处处遭受芬军阻截、袭拢,损失惨重。通过战争的第二阶段,苏联达到了预期目的、获得芬兰10%的领土,但严重损害了与芬兰的国家关系,促使芬兰于1941年6月站在德国一方参加对苏战争。
苏军在战争第一阶段的失败,使其在训练素质上的弱点暴露无遗。英国首相丘吉尔说,芬兰“已使全世界看到红军不会打仗”。西方军事评论家认为,这与斯大林在30年代整肃异己有一定的关系,大量优秀的中、高级指挥官被“清洗”、使军队素质水平下降,惟命是从和严厉军纪的束缚,使部队只能呆板地按照条令、教范去行事。当芬兰的战场环境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时,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坦克指战员,只得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而不知所措。
对极端严寒、深雪和湖泊、森林犬牙交错的地理条件给坦克行动带来的困难估计不足,是苏军坦克兵最深刻的教训之一。当年的冬天格外寒冷、气温降到了零下45~50度,由于T-26坦克的发动机是靠空气冷却的,只要发动机熄火几个小时,坦克手就难以重新起动它。在夜里,乘员要在坦克下面挖一个坑,整夜不停地燃烧一堆篝火,以防发动机和机件冻凝。但这又给芬兰军队发动奇袭创造了条件。由于雪深达2米以上,成百辆的坦克陷在雪堆里不能行动,成为芬军打击的明显目标。虽然坦克后部挂上了铁制雪撬,以运输步兵,但芬兰军队常常从其翼侧发动攻击,并封锁苏军的供应线和退路,等到他们因饥寒交迫而筋疲力尽时,才把他们击溃。
苏军原以为只有突破坚固阵地防御后才可转入机动作战,实战推翻了这种观点。苏军坦克兵配合步兵从冰上通过维堡湾,实施迂回突击,直插芬军维堡集团军的后方,对取得战争胜利起了重大作用。这是苏军历史上首次组成快速集群用于战役纵深发展胜利。其成功的经验被载入了苏军军事学术的史册。
芬兰军队根据当地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在便于苏军坦克机动的道路上设置了大量的路障和防坦克地雷,充分利用有利的地形条件,首先阻滞苏军先头分队,尔后组织反坦克分队灵活机动地打击沿道路进攻的坦克和其他重装备,并组成滑雪机动小分队,袭击坦克及后勤技术保障车辆,使苏军损失了大量坦克。芬军在第一阶段的成功战术,创造了以弱胜强、以少击众的成功范例。
关于苏芬战争
苏芬战争是1939年11月至1940年3月苏联对芬兰进行的战争,又称“冬季战争”。它起源于苏联向芬兰提出与其进行领土交换,遭到拒绝后即悍然向芬兰发动突袭。当时,苏联强大,芬兰弱小,双方作战的总兵力对比为:苏联154万人、飞机5000架、火炮5350门、坦克2000辆;芬兰3万人、飞机72架、火炮162门、坦克60辆。悬殊的实力差距表明苏联将稳操胜券。但是,在这场105天的以强欺弱的战争中,芬兰广大军民众志成城、奋起反抗,庞大的苏联军队居然被打得溃不成军,最后才以惨重的代价迫使芬兰签订了和约。
参战的苏军坦克兵虽然对加速战争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在严寒条件下使用坦克的经验,但由于作战地区积雪较深,湖泊、沼泽、河流多,限制了坦克的机动性,加之坦克战术呆板,协同很差,从而屡屡受挫,损失了大量坦克。
装甲部队和坦克装甲车辆
苏军入侵芬兰共有6个坦克旅,分别是第13、第20、第35、第39、第40和第34坦克旅。另有5个独立坦克营。在14个步兵师的师属编成内,各师还有16辆轻型坦克和13辆装甲车。当时,苏军的坦克旅有不同的编组形式,有独立坦克旅,还有坦克军编成内的轻型坦克旅和重型坦克旅。独立坦克旅编有3个坦克营、1个步兵机枪营以及战斗保障、修理、汽车运输、通信和侦察分队等。
全旅共有145辆T-26A型坦克、56辆T-26B型坦克和T-26喷火坦克,还有28辆装甲车、482辆汽车和39台拖拉机。军属轻型坦克旅有两种,一种编有278辆BT-7快速坦克;另一种编有267辆T-26A型坦克。军属重型坦克旅也有两种,一种编有183辆各型坦克,其中T-28中型坦克136辆、BT-7快速坦克37辆、喷火坦克10辆;另一种编有148辆各型坦克,其中T-35重型坦克94辆、BT-7快速坦克44辆、喷火坦克10辆。
T-26A轻型坦克重约8吨,有2个并列炮塔,装有2挺机枪。少数T-26A装1门37毫米火炮和1挺机枪。T-26B轻型坦克重9.5~10.3吨,为单炮塔式,装1门37毫米或45毫米火炮。
BT-7快速坦克全重13.9吨,乘员3人,装1门45毫米火炮和1挺机枪。有些BT-7坦克将汽油发动机改为柴油发动机,型号称BT-7M,在苏芬战争中证实其远程作战能力得到了明显增强。
T-28中型坦克全重28~32吨,乘员6人,武器安装在3个炮塔上,有1门76毫米火炮和3~4挺机枪。在苏芬战争中发现这种坦克装甲厚度不够,于是对装甲进行了改进,在车体前部的适当部位加上屏蔽层,使装甲厚度由50毫米增至80毫米,这种增厚了装甲的坦克在1940年突破芬兰曼纳海姆防线时获得了很大成功。
T-35重型坦克全重50吨,乘员11人,武器安装在5个炮塔上,有1门76毫米火炮、2门45毫米火炮以及5挺机枪。由于T-35重型坦克装甲较薄,难以抵御各种各样的反坦克武器的打击,迫使苏联须进一步加厚装甲。与此同时,出现了试验型的单炮塔KV重型坦克,结果证明KV坦克是最成功的。
芬兰军队的坦克很少,只有少量的“雷诺”FT-17轻型坦克。1939年底,英国27辆“维克斯”6吨双炮塔坦克被运到芬兰,但在抗战中没有发挥什么作用。
作战经过及坦克运用
战争在卡累利阿地峡和拉多加湖以北地区分别展开。苏军在卡累利阿地峡实施主要突击,企图突破曼纳海姆防线,占领维堡,进逼芬兰首都赫尔辛基;苏军在拉多加湖以北地区则只以积极行动牵制芬军。战争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苏军全线进攻,芬军顽强抗击
1939年11月30日,苏军步兵在坦克支援下以卡累利阿地峡两侧为突破地段,从行进间向曼纳海姆防线发起进攻。由于有的地区雪深达2米,苏军步兵及重机枪只好装在雪橇上由坦克牵引着前进。没有把芬军放在眼里的苏军纵队,在森林、雪地迷失方向,分散在各处并失去联络时,遭到突然出现的芬军多次伏击和奇袭。在雪中行动迟缓的坦克经常成为反坦克炮射击的靶子。有的芬军在树上将“莫洛托夫鸡尾酒”瓶燃烧弹扔至苏军坦克的散热器上,使坦克迅速烧毁。苏军多次组织进攻,因战术呆板,坦克与步兵、炮兵协同差,致使突破曼纳海姆防线的企图没有成功,部队损失惨重。1939年12月11日至28日,芬兰第9步兵师采用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战法创造了一个歼灭战的典型战例。当时,该师装备轻武器的滑雪部队,把苏军引诱到难以发挥战斗力的积雪森林地和沼泽地区,使其装甲部队长长地停在路上,形成首尾难顾的状态,然后分割包围、各个歼灭。苏军第163步兵师和第44摩步师先后被围,12月27日~30日,有2.75万苏军官兵被打死和冻死,1300人投降,50辆T-28中型坦克完好无损地落入芬军手中。
第二阶段苏军突破曼纳海姆防线,芬军战败求和
1940年2月,苏联及时总结失利教训,增调兵力,调整部署,经过周密准备后,于2月11日发动强大攻势,苏军采用人海战术,经几天激战,突破了曼纳海姆防线的主要防御地带。2月26日,芬军用15辆“维克斯”6吨坦克进行反冲击,结果损失了一半,无济于事。为发展胜利,苏军投入了由2个坦克营和2个摩步营组成的快速集群从冰上渡过维堡湾,迂回维堡筑垒地域并切断了维堡至赫尔辛基的公路。3月12日,曼纳海姆防线被全线突破,芬军精疲力竭,弹药耗尽,芬兰政府被迫向苏联求和。1940年3月12日,双方在莫斯科签订和约,次日停止军事行动,战争结束。此战,苏军伤亡约20万人,损失坦克1600辆、飞机648架。芬军损失6.8万人。
运用坦克的经验教训
苏芬战争是苏联创建坦克机械化兵后参战规模最大的一次局部战争。苏联自大轻敌,准备仓促,满以为芬兰不堪一击,只需实施猛烈轰炸和大量坦克部队的突袭,即可以强烈的精神恐吓逼其俯首顺从。苏入侵部队完全没有应对芬兰全民皆兵、以游击战术奋起抗战的思想准备,从而在战争的第一阶段,完全陷入芬兰人民战争的困境中,处处遭受芬军阻截、袭拢,损失惨重。通过战争的第二阶段,苏联达到了预期目的、获得芬兰10%的领土,但严重损害了与芬兰的国家关系,促使芬兰于1941年6月站在德国一方参加对苏战争。
苏军在战争第一阶段的失败,使其在训练素质上的弱点暴露无遗。英国首相丘吉尔说,芬兰“已使全世界看到红军不会打仗”。西方军事评论家认为,这与斯大林在30年代整肃异己有一定的关系,大量优秀的中、高级指挥官被“清洗”、使军队素质水平下降,惟命是从和严厉军纪的束缚,使部队只能呆板地按照条令、教范去行事。当芬兰的战场环境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时,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坦克指战员,只得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而不知所措。
对极端严寒、深雪和湖泊、森林犬牙交错的地理条件给坦克行动带来的困难估计不足,是苏军坦克兵最深刻的教训之一。当年的冬天格外寒冷、气温降到了零下45~50度,由于T-26坦克的发动机是靠空气冷却的,只要发动机熄火几个小时,坦克手就难以重新起动它。在夜里,乘员要在坦克下面挖一个坑,整夜不停地燃烧一堆篝火,以防发动机和机件冻凝。但这又给芬兰军队发动奇袭创造了条件。由于雪深达2米以上,成百辆的坦克陷在雪堆里不能行动,成为芬军打击的明显目标。虽然坦克后部挂上了铁制雪撬,以运输步兵,但芬兰军队常常从其翼侧发动攻击,并封锁苏军的供应线和退路,等到他们因饥寒交迫而筋疲力尽时,才把他们击溃。
苏军原以为只有突破坚固阵地防御后才可转入机动作战,实战推翻了这种观点。苏军坦克兵配合步兵从冰上通过维堡湾,实施迂回突击,直插芬军维堡集团军的后方,对取得战争胜利起了重大作用。这是苏军历史上首次组成快速集群用于战役纵深发展胜利。其成功的经验被载入了苏军军事学术的史册。
芬兰军队根据当地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在便于苏军坦克机动的道路上设置了大量的路障和防坦克地雷,充分利用有利的地形条件,首先阻滞苏军先头分队,尔后组织反坦克分队灵活机动地打击沿道路进攻的坦克和其他重装备,并组成滑雪机动小分队,袭击坦克及后勤技术保障车辆,使苏军损失了大量坦克。芬军在第一阶段的成功战术,创造了以弱胜强、以少击众的成功范例。
如何评价苏芬战争?
我的意见是,虽然苏联方面在这次战争中吃了相当大的亏,但人家毕竟吃一鉴长一智,充分吸取了这次冬季战争中的教训.
当时的苏军根本没有在冬季高寒条件下作战的经验!结果虽然占了机械化的优势,但芬兰国防军在战术运用上比苏联人要灵活!芬兰人充分利用苏军不适应在寒带针叶林地貌作战,广泛开展小股部队袭扰战,利用雪橇在预设的雪道上告诉机动,而苏军虽有大量卡车和装甲车甚至坦克,但不是难以适应厚厚的雪地地形,就是发动机在高寒条件下无法启动!而苏军步兵也没有能适应高寒地带下的个人防寒措施.结果非战斗减员比战斗减员还多!芬兰国防军广泛装备的“苏米“冲锋枪也给了苏军当头棒喝!苏军这才明白冲锋枪在这种轻步兵短距离相接的战斗中的巨大作用!于是苏军也开始大量生产“波拨莎“冲锋枪,其实“波波莎“和“苏米“很相似呢!都是采用弹鼓供弹形式.
芬兰国父曼纳海姆元帅也非常注重培养和积累军事指挥员,当时芬兰国防军的高级指挥员基本上都参加过一战后期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的干涉战争,特别是当时芬兰民族独立运动组织建立的追随协约国的仆从军,这是一支狙击营,也是后来芬兰共和国的第一支国家部队,该营的军官后来都在芬兰国防军中担任要职!而反观苏联呢?1937年斯大林还搞了个军队大清洗运动呢!结果把一大批有能力的高级军事指挥员都给清洗了,甚至包括“大纵深歼灭战“理论创始人------图哈切夫元帅!好在斯大林没把朱可夫给清洗了,不然的话.........斯大林在苏芬战争中用的军事指挥员都很教条,远不如芬兰国防军那边的情况!这也给斯大林以深刻教训!
苏联在这次战争结束后,好好总结了经验,大大反省了自己.于是大力抓部队在高寒条件下作战能力的训练,并开始研究步兵在高寒野外的防冻措施,还开始重点培养部队的军事指挥员,这为后来的苏德战争打了一个好的基础!果然,在苏德战争中,德国人吃不住苏联冬季的酷寒了,而苏联人却往往在大雪天对德军发动反攻(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
如何评价苏芬战争?
我的意见是,虽然苏联方面在这次战争中吃了相当大的亏,但人家毕竟吃一鉴长一智,充分吸取了这次冬季战争中的教训.
当时的苏军根本没有在冬季高寒条件下作战的经验!结果虽然占了机械化的优势,但芬兰国防军在战术运用上比苏联人要灵活!芬兰人充分利用苏军不适应在寒带针叶林地貌作战,广泛开展小股部队袭扰战,利用雪橇在预设的雪道上告诉机动,而苏军虽有大量卡车和装甲车甚至坦克,但不是难以适应厚厚的雪地地形,就是发动机在高寒条件下无法启动!而苏军步兵也没有能适应高寒地带下的个人防寒措施.结果非战斗减员比战斗减员还多!芬兰国防军广泛装备的“苏米“冲锋枪也给了苏军当头棒喝!苏军这才明白冲锋枪在这种轻步兵短距离相接的战斗中的巨大作用!于是苏军也开始大量生产“波拨莎“冲锋枪,其实“波波莎“和“苏米“很相似呢!都是采用弹鼓供弹形式.
芬兰国父曼纳海姆元帅也非常注重培养和积累军事指挥员,当时芬兰国防军的高级指挥员基本上都参加过一战后期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的干涉战争,特别是当时芬兰民族独立运动组织建立的追随协约国的仆从军,这是一支狙击营,也是后来芬兰共和国的第一支国家部队,该营的军官后来都在芬兰国防军中担任要职!而反观苏联呢?1937年斯大林还搞了个军队大清洗运动呢!结果把一大批有能力的高级军事指挥员都给清洗了,甚至包括“大纵深歼灭战“理论创始人------图哈切夫元帅!好在斯大林没把朱可夫给清洗了,不然的话.........斯大林在苏芬战争中用的军事指挥员都很教条,远不如芬兰国防军那边的情况!这也给斯大林以深刻教训!
苏联在这次战争结束后,好好总结了经验,大大反省了自己.于是大力抓部队在高寒条件下作战能力的训练,并开始研究步兵在高寒野外的防冻措施,还开始重点培养部队的军事指挥员,这为后来的苏德战争打了一个好的基础!果然,在苏德战争中,德国人吃不住苏联冬季的酷寒了,而苏联人却往往在大雪天对德军发动反攻(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
苏芬战争是怎么一回事?
苏芬战争是1939年11月至1940年3月苏联对芬兰进行的战争,又称“冬季战争”。它起源于苏联向芬兰提出与其进行领土交换,遭到拒绝后即悍然向芬兰发动突袭。当时,苏联强大,芬兰弱小,双方作战的总兵力对比为:苏联154万人、飞机5000架、火炮5350门、坦克2000辆;芬兰3万人、飞机72架、火炮162门、坦克60辆。悬殊的实力差距表明苏联将稳操胜券。但是,在这场105天的以强欺弱的战争中,芬兰广大军民众志成城、奋起反抗,庞大的苏联军队居然被打得溃不成军,最后才以惨重的代价迫使芬兰签订了和约。
参战的苏军坦克兵虽然对加速战争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在严寒条件下使用坦克的经验,但由于作战地区积雪较深,湖泊、沼泽、河流多,限制了坦克的机动性,加之坦克战术呆板,协同很差,从而屡屡受挫,损失了大量坦克。
装甲部队和坦克装甲车辆
苏军入侵芬兰共有6个坦克旅,分别是第13、第20、第35、第39、第40和第34坦克旅。另有5个独立坦克营。在14个步兵师的师属编成内,各师还有16辆轻型坦克和13辆装甲车。当时,苏军的坦克旅有不同的编组形式,有独立坦克旅,还有坦克军编成内的轻型坦克旅和重型坦克旅。独立坦克旅编有3个坦克营、1个步兵机枪营以及战斗保障、修理、汽车运输、通信和侦察分队等。
全旅共有145辆T-26A型坦克、56辆T-26B型坦克和T-26喷火坦克,还有28辆装甲车、482辆汽车和39台拖拉机。军属轻型坦克旅有两种,一种编有278辆BT-7快速坦克;另一种编有267辆T-26A型坦克。军属重型坦克旅也有两种,一种编有183辆各型坦克,其中T-28中型坦克136辆、BT-7快速坦克37辆、喷火坦克10辆;另一种编有148辆各型坦克,其中T-35重型坦克94辆、BT-7快速坦克44辆、喷火坦克10辆。
T-26A轻型坦克重约8吨,有2个并列炮塔,装有2挺机枪。少数T-26A装1门37毫米火炮和1挺机枪。T-26B轻型坦克重9.5~10.3吨,为单炮塔式,装1门37毫米或45毫米火炮。
BT-7快速坦克全重13.9吨,乘员3人,装1门45毫米火炮和1挺机枪。有些BT-7坦克将汽油发动机改为柴油发动机,型号称BT-7M,在苏芬战争中证实其远程作战能力得到了明显增强。
T-28中型坦克全重28~32吨,乘员6人,武器安装在3个炮塔上,有1门76毫米火炮和3~4挺机枪。在苏芬战争中发现这种坦克装甲厚度不够,于是对装甲进行了改进,在车体前部的适当部位加上屏蔽层,使装甲厚度由50毫米增至80毫米,这种增厚了装甲的坦克在1940年突破芬兰曼纳海姆防线时获得了很大成功。
T-35重型坦克全重50吨,乘员11人,武器安装在5个炮塔上,有1门76毫米火炮、2门45毫米火炮以及5挺机枪。由于T-35重型坦克装甲较薄,难以抵御各种各样的反坦克武器的打击,迫使苏联须进一步加厚装甲。与此同时,出现了试验型的单炮塔KV重型坦克,结果证明KV坦克是最成功的。
芬兰军队的坦克很少,只有少量的“雷诺”FT-17轻型坦克。1939年底,英国27辆“维克斯”6吨双炮塔坦克被运到芬兰,但在抗战中没有发挥什么作用。
作战经过及坦克运用
战争在卡累利阿地峡和拉多加湖以北地区分别展开。苏军在卡累利阿地峡实施主要突击,企图突破曼纳海姆防线,占领维堡,进逼芬兰首都赫尔辛基;苏军在拉多加湖以北地区则只以积极行动牵制芬军。战争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苏军全线进攻,芬军顽强抗击
1939年11月30日,苏军步兵在坦克支援下以卡累利阿地峡两侧为突破地段,从行进间向曼纳海姆防线发起进攻。由于有的地区雪深达2米,苏军步兵及重机枪只好装在雪橇上由坦克牵引着前进。没有把芬军放在眼里的苏军纵队,在森林、雪地迷失方向,分散在各处并失去联络时,遭到突然出现的芬军多次伏击和奇袭。在雪中行动迟缓的坦克经常成为反坦克炮射击的靶子。有的芬军在树上将“莫洛托夫鸡尾酒”瓶燃烧弹扔至苏军坦克的散热器上,使坦克迅速烧毁。苏军多次组织进攻,因战术呆板,坦克与步兵、炮兵协同差,致使突破曼纳海姆防线的企图没有成功,部队损失惨重。1939年12月11日至28日,芬兰第9步兵师采用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战法创造了一个歼灭战的典型战例。当时,该师装备轻武器的滑雪部队,把苏军引诱到难以发挥战斗力的积雪森林地和沼泽地区,使其装甲部队长长地停在路上,形成首尾难顾的状态,然后分割包围、各个歼灭。苏军第163步兵师和第44摩步师先后被围,12月27日~30日,有2.75万苏军官兵被打死和冻死,1300人投降,50辆T-28中型坦克完好无损地落入芬军手中。
第二阶段苏军突破曼纳海姆防线,芬军战败求和
1940年2月,苏联及时总结失利教训,增调兵力,调整部署,经过周密准备后,于2月11日发动强大攻势,苏军采用人海战术,经几天激战,突破了曼纳海姆防线的主要防御地带。2月26日,芬军用15辆“维克斯”6吨坦克进行反冲击,结果损失了一半,无济于事。为发展胜利,苏军投入了由2个坦克营和2个摩步营组成的快速集群从冰上渡过维堡湾,迂回维堡筑垒地域并切断了维堡至赫尔辛基的公路。3月12日,曼纳海姆防线被全线突破,芬军精疲力竭,弹药耗尽,芬兰政府被迫向苏联求和。1940年3月12日,双方在莫斯科签订和约,次日停止军事行动,战争结束。此战,苏军伤亡约20万人,损失坦克1600辆、飞机648架。芬军损失6.8万人。
运用坦克的经验教训
苏芬战争是苏联创建坦克机械化兵后参战规模最大的一次局部战争。苏联自大轻敌,准备仓促,满以为芬兰不堪一击,只需实施猛烈轰炸和大量坦克部队的突袭,即可以强烈的精神恐吓逼其俯首顺从。苏入侵部队完全没有应对芬兰全民皆兵、以游击战术奋起抗战的思想准备,从而在战争的第一阶段,完全陷入芬兰人民战争的困境中,处处遭受芬军阻截、袭拢,损失惨重。通过战争的第二阶段,苏联达到了预期目的、获得芬兰10%的领土,但严重损害了与芬兰的国家关系,促使芬兰于1941年6月站在德国一方参加对苏战争。
苏军在战争第一阶段的失败,使其在训练素质上的弱点暴露无遗。英国首相丘吉尔说,芬兰“已使全世界看到红军不会打仗”。西方军事评论家认为,这与斯大林在30年代整肃异己有一定的关系,大量优秀的中、高级指挥官被“清洗”、使军队素质水平下降,惟命是从和严厉军纪的束缚,使部队只能呆板地按照条令、教范去行事。当芬兰的战场环境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时,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坦克指战员,只得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而不知所措。
对极端严寒、深雪和湖泊、森林犬牙交错的地理条件给坦克行动带来的困难估计不足,是苏军坦克兵最深刻的教训之一。当年的冬天格外寒冷、气温降到了零下45~50度,由于T-26坦克的发动机是靠空气冷却的,只要发动机熄火几个小时,坦克手就难以重新起动它。在夜里,乘员要在坦克下面挖一个坑,整夜不停地燃烧一堆篝火,以防发动机和机件冻凝。但这又给芬兰军队发动奇袭创造了条件。由于雪深达2米以上,成百辆的坦克陷在雪堆里不能行动,成为芬军打击的明显目标。虽然坦克后部挂上了铁制雪撬,以运输步兵,但芬兰军队常常从其翼侧发动攻击,并封锁苏军的供应线和退路,等到他们因饥寒交迫而筋疲力尽时,才把他们击溃。
苏军原以为只有突破坚固阵地防御后才可转入机动作战,实战推翻了这种观点。苏军坦克兵配合步兵从冰上通过维堡湾,实施迂回突击,直插芬军维堡集团军的后方,对取得战争胜利起了重大作用。这是苏军历史上首次组成快速集群用于战役纵深发展胜利。其成功的经验被载入了苏军军事学术的史册。
芬兰军队根据当地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在便于苏军坦克机动的道路上设置了大量的路障和防坦克地雷,充分利用有利的地形条件,首先阻滞苏军先头分队,尔后组织反坦克分队灵活机动地打击沿道路进攻的坦克和其他重装备,并组成滑雪机动小分队,袭击坦克及后勤技术保障车辆,使苏军损失了大量坦克。芬军在第一阶段的成功战术,创造了以弱胜强、以少击众的成功范例。
如何评价苏芬战争?
我的意见是,虽然苏联方面在这次战争中吃了相当大的亏,但人家毕竟吃一鉴长一智,充分吸取了这次冬季战争中的教训.
当时的苏军根本没有在冬季高寒条件下作战的经验!结果虽然占了机械化的优势,但芬兰国防军在战术运用上比苏联人要灵活!芬兰人充分利用苏军不适应在寒带针叶林地貌作战,广泛开展小股部队袭扰战,利用雪橇在预设的雪道上告诉机动,而苏军虽有大量卡车和装甲车甚至坦克,但不是难以适应厚厚的雪地地形,就是发动机在高寒条件下无法启动!而苏军步兵也没有能适应高寒地带下的个人防寒措施.结果非战斗减员比战斗减员还多!芬兰国防军广泛装备的“苏米“冲锋枪也给了苏军当头棒喝!苏军这才明白冲锋枪在这种轻步兵短距离相接的战斗中的巨大作用!于是苏军也开始大量生产“波拨莎“冲锋枪,其实“波波莎“和“苏米“很相似呢!都是采用弹鼓供弹形式.
芬兰国父曼纳海姆元帅也非常注重培养和积累军事指挥员,当时芬兰国防军的高级指挥员基本上都参加过一战后期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的干涉战争,特别是当时芬兰民族独立运动组织建立的追随协约国的仆从军,这是一支狙击营,也是后来芬兰共和国的第一支国家部队,该营的军官后来都在芬兰国防军中担任要职!而反观苏联呢?1937年斯大林还搞了个军队大清洗运动呢!结果把一大批有能力的高级军事指挥员都给清洗了,甚至包括“大纵深歼灭战“理论创始人------图哈切夫元帅!好在斯大林没把朱可夫给清洗了,不然的话.........斯大林在苏芬战争中用的军事指挥员都很教条,远不如芬兰国防军那边的情况!这也给斯大林以深刻教训!
苏联在这次战争结束后,好好总结了经验,大大反省了自己.于是大力抓部队在高寒条件下作战能力的训练,并开始研究步兵在高寒野外的防冻措施,还开始重点培养部队的军事指挥员,这为后来的苏德战争打了一个好的基础!果然,在苏德战争中,德国人吃不住苏联冬季的酷寒了,而苏联人却往往在大雪天对德军发动反攻(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
苏芬战争谁赢了?(求伤亡数字)
冬季战争(也称为苏芬战争、苏芬冬季战争、苏芬冬战),于1939年11月30日爆发,也就是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三个月。当时苏联军队入侵芬兰,同时苏联于同年12月14日应芬兰要求被国联开除,斯大林希望在1939年结束战斗,但由于芬兰的抵抗,直到1940年3月才签署停战协定,芬兰将10%的国土割让给苏联。
这场战争中双方皆有损失,芬兰丧失了拉多加湖周围的土地,苏联为列宁格勒周围获得了一块缓冲地带,但丧失了国际舆论支持,并暴露了红军作战能力的缺陷,而为后来希特勒发动进攻苏联的战争增加了信心。
3月15日的苏芬和平协议阻止了英法联盟通过挪威向芬兰提供援助,也刺激了纳粹德国于当年4月9日进攻丹麦和挪威。
苏联红军在冬季战争中的表现,使斯大林领悟到运用政治手段控制军队无法加强军队的战斗力,战争过后,红军重新起用有能力的军事指挥官,并加强军队现代化。对后来抵抗纳粹德国起了很大的作用。
这次战争中苏联红军损失惨重,48,000人阵亡,27万人失踪。芬兰方面22,830人阵亡。芬兰老兵经常夸口说一名芬兰士兵倒下去,要换取10名苏联士兵的生命。此外苏联还丧失了2千辆坦克。红军的将军说在这次战争中“我们获得了足够埋葬阵亡将士们的土地”。
苏芬战争谁赢了?(求伤亡数字)
冬季战争(也称为苏芬战争、苏芬冬季战争、苏芬冬战),于1939年11月30日爆发,也就是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三个月。当时苏联军队入侵芬兰,同时苏联于同年12月14日应芬兰要求被国联开除,斯大林希望在1939年结束战斗,但由于芬兰的抵抗,直到1940年3月才签署停战协定,芬兰将10%的国土割让给苏联。
这场战争中双方皆有损失,芬兰丧失了拉多加湖周围的土地,苏联为列宁格勒周围获得了一块缓冲地带,但丧失了国际舆论支持,并暴露了红军作战能力的缺陷,而为后来希特勒发动进攻苏联的战争增加了信心。
3月15日的苏芬和平协议阻止了英法联盟通过挪威向芬兰提供援助,也刺激了纳粹德国于当年4月9日进攻丹麦和挪威。
苏联红军在冬季战争中的表现,使斯大林领悟到运用政治手段控制军队无法加强军队的战斗力,战争过后,红军重新起用有能力的军事指挥官,并加强军队现代化。对后来抵抗纳粹德国起了很大的作用。
这次战争中苏联红军损失惨重,48,000人阵亡,27万人失踪。芬兰方面22,830人阵亡。芬兰老兵经常夸口说一名芬兰士兵倒下去,要换取10名苏联士兵的生命。此外苏联还丧失了2千辆坦克。红军的将军说在这次战争中“我们获得了足够埋葬阵亡将士们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