氐人族,氐人族女皇和古月结局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时间:2020-07-27
羯族、氐族如何产生和消失的?
羯族,在历史上闪光的时期非常短暂,仅仅在五胡时期建立了一个小小的地方割据政权,然后由于汉人野蛮的民族政策而推出了历史舞台,并且羯族从严格意义上说并不能成为一个民族,它是匈奴的一个分支。羯族在东汉时期已开始随匈奴内迁,汉晋时期的羯人虽还保持有一定的游牧经济,但农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在羯族尚未建立正式的国家之前,所需军粮除一部分自给以外,其它皆掠夺而来,如《晋书•孝愍帝纪》说公元317年夏北方大旱,随之蝗虫泛滥,“时石勒亦竟取百姓禾,时人谓之胡蝗”,在他攻打襄国时“分遣诸将收掠野谷”。这或多或少有战争不断,居无定处的因素在。即待石勒建立赵,政局稍稳以后就开始进行了农业化,他令右常侍霍浩为“劝课大夫”,与他人一起“循行州郡,核定户籍,劝课农桑”,平常赏赐也多以谷帛为主,如在巡幸冀州诸郡时,引见“高年、孝悌、力田、文学之士,班赐谷帛有差”。石勒的后继者也继承了他发展农业的政策,如石虎就对“田畴不辟,桑业不修”的地方官员严加贬抑。在上下的一齐努力下,羯族石氏统治区内农业生产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国仓丰盈,石虎就曾经“以租入殷广,转输劳烦,令中仓岁入百万斛,余皆储之水次”。农业生产的发达可见一斑。
西晋时期,继匈奴人刘渊创建汉国之后,羯族人石勒创建了赵国。因为汉国在刘渊死后,发生内乱,刘渊的远房侄儿刘曜夺取了帝位,改国号赵,史书上称为前赵,因此石勒的赵国,史书上又称为后赵。
羯族,是入塞匈奴19种中羌渠族的后裔,高鼻子,深眼眶,满腮胡子。散居在上党郡(今山西东南部)。石勒就是上党郡武乡县(今山西榆社北)人。羯人对汉族文化接受较少,不识文字,姓用汉姓,名仍用本族名。如石勒父亲姓周名曷朱。石勒的羯名叫,后来才改叫石勒。
晋成帝咸和八年(公元333年)7月,石勒因病去世,享年60岁。
石勒死后,石虎继位,于公元335年迁都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石虎荒淫残暴,任意迫害人民,在邺城大建宫室,筑楼台高阁,众役繁兴,加之征辽西、征东晋的穷兵黩武,终于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强烈反抗。公元349年,梁犊率边兵起义,打击了后赵的统治者。石虎病死后,他的儿子们为争夺帝位,自相残杀,后赵大将军冉闵(汉族人)乘机利用民族矛盾,攻杀后赵皇帝石鉴,夺取政权,国号魏,史称冉魏,仍都邺城。
冉魏政权,排斥少数民族,大杀羯人及其他少数民族(史载杀死20多万人),引发了少数民族的联合反抗,公元352年,鲜卑族首领慕容氏从东北攻入冀州,冉闵兵败被杀,冉魏政权仅两年多就被灭亡了。
氐族的兴亡
氐族是我国西北古代民族。处陕甘川交边地区。其来源主要有两种意见:一说氐、羌同源而异派;另一说氐、羌虽自古关系密切,然而从来都是两个不同的民族。目前以持第一种意见者居多。这种意见认为,殷代和西周,氏族还未从羌族中分化出来。甲骨文中虽有“氐“一词,但作征发之意,而并不作族称。春秋、战国时,开始以氐作为族称,但仍多以“氐羌“并提。可见氐族虽已出现,但与羌族的关系仍极密切。《史记·西南夷列传》说:“自?岩远薄⒕ひ允彩茁碜畲螅载道嘁病?这是关于汉代氐族第一次的简要说明。
魏晋时氐族得到进一步发展显然已较羌族更为先进。氐族最终形成单一民族,是由于有些羌人部落从高原迁徙河谷,由游牧转向农耕,并在与四周汉族日益频繁的接触中,受汉族先进经济与文化的影响,以致其语言、经济、文化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所致。历代氐族政权汉化很深,故记载其本身经济、文化的资料不多。最早而详挡推三国时魏人鱼豢《魏略·西戎传》。此文记载当时氐族情况为: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能种田、织布,同时兼事畜牧业。畜养有猎、牛、马、驴、骡等。有众多支系,各有称号。统治阶级中的代表人物“王“、“侯“已经形成,并多受中央王朝的封拜。语言与羌、杂胡的语言相同,而同时又多知汉语。有姓,皆采用汉族的姓氏。婚姻家庭与羌族相同。衣服崇尚青、绛色。服饰方面,缘饰似羌族,而衽露又似汉族袍服。可见,民族的经济与文化既与羌族极相近,同时又受着汉族的强烈影响。
关于氐族的来源,学术界尚无一致的意见。有学者根据《三国志》注引《魏略·西戎传》中氐人自称“盘瓠之后”,认为氐人可能与崇拜狗图腾的南方少数族是血缘近亲,后来向西发展,和其他族混合后,便成为“西戎”了。但何时称之为氐?为何称为氐?《魏略·西戎传》中只说“氐人有王,所从来久矣”。《北史·氐传》也只说,氐族在“三代之际,盖自有君长”,没有更明确的时间记载。从现有资料来看,甲骨文中虽已有“氐”字,但却不作族称解,而作动词“以”字用。《尚书·牧誓》记载参与周武王伐商纣的“庸、蜀、羌、?、微、卢、彭、濮”八族,也无氐族。《竹书纪年》倒记载有:“成汤十九年,大旱,氐羌来宾(归服)”;“武丁二十四年,克鬼方,氐羌来宾。”《逸周书·王会》也有“氐羌以鸾鸟”的记载。又《诗经·商颂·殷武》也记载有:“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助祭),莫敢不来王(朝贡)。”但这些记载又是“氐羌”并称。究竟“氐羌”是两个族,还是一个族?如是两个族,他们是异源还是同源?仅从上述记载是难以判断的。单独提到氐而又较早的书,是《山海经》。但《山海经》的成书年代也有问题,有说其中最早的篇章写于西周,有说最晚的成于汉初,并且《山海经》中除了单提“氐人国”(见《海内南经》及《大荒西经》)外,又有“氐羌”并提的。《海内经》说:“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龙,先龙是始生氐羌。氐羌乞姓。”这可以有两种解释,一可说氐羌为一人;另可说氐羌是弟兄,是同源同姓的。有学者即持后说认为,《国语》中谓伯夷为姜姓,而姜戎即羌(这是学术界公认的);又《左传》中谓陆浑戎为允姓,《海内经》称“氐羌乞姓”之“乞”,疑即“允”字之误,而《左传》又谓姜戎与陆浑戎同出瓜州(今甘肃敦煌一带)。那么,姜戎为羌,陆浑戎则可能即氐。
持氐羌同源说者,又有从字形和图腾作解释的,认为羌人的发祥地在今陕西境内的渭水上游,至商代羌人不断扩张,向东的已到了今山西南部,向西的到了今甘肃地区。至殷商末,羌人助周灭商后,一部分遂在中原建立了齐、申等姜姓国。留在西部的从西周末就与秦国交往密切。战国时秦国渐盛,将大部分羌人排斥西去。留下归附于秦的部分羌人,住于?F、陇(二山名,在今陕西陇县)一带。因为羌人是从事牧羊的,通俗本《说文解字》说:“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按段注《说文》与此不同)《风俗通》也说:“羌,本西戎卑贱者也,主牧羊,故羌字从羊。”所以,羊就是羌人的崇拜图腾。而居于?F、陇一带的羌人,又是以公羊为其图腾。秦人为了把他们区别于其他羌人,便以“氐”称呼他们。古代“氐”通“羝”。羝即公羊。而汉代正称“氐”为“羝”,《封泥考略》中就有汉代的“刚羝道长”、“刚羝右尉”的封泥。持氐羌同源说者,还有认为“氐”是低的意思。氐羌,即低地之羌。说这种羌人住在河谷地带,人们便称他们为氐人。
持氐羌异源说者认为,《逸周书·王会》谓“氐羌以鸾鸟”,晋人孔晁注:“氐地之羌不同,故谓之氐羌,今谓之氐矣。”孔晁把“氐羌”看成一个族名,氐羌即早期氐人,是有道理的。因为古代的羌号,有一个由泛称到专称、由中原而西移的过程。认为在周代以前,“羌”号如同“戎”字、“夷”字,是含义比较广泛的泛称。入周以后中原诸羌被华夏征服同化,一部分又退入?F、陇及以西地区,羌号遂在中原湮没无闻。于是中原人又泛称西方诸部落为羌或戎。氐人称号的开始出现,大约在春秋战国之际,此时“羌”的概念已更西移,乃专指河湟地区为中心的诸部落。作为专称的“羌”,也逐步从此时开始形成。到了战国以后,氐与羌才在中原人的概念中明确地区分为两个族。住在?F、陇地区的原有氐羌诸部落才专称为氐,而住河湟地区的羌人诸部则专称为羌。
不管“氐羌”是一族还是两族,是同源还是异源?应该说,在秦汉之际,“氐”已单独成了一种族称。《史记·西南夷列传》中就单独提到了“氐类”;西汉王朝又设了武都郡(治所在今甘肃成县西)和氐道(今甘肃天水西南)、甸氐道(今甘肃文县西)、刚氐道(今四川乎武东)、湔氐道(今四川松潘西北)等郡县统治氐人。汉代的制度,少数族聚居的县称为道。《汉书·地理志》所称“氐道”,颜师古注就说:“氐,夷种名也。氐之所居,故曰氐道。”据《史记·西南夷列传》所说“自冉駹以东北君长以什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则秦汉之际的氐族,主要集中于冉駹(古部族名,在今四川茂汶一带)东北以外的广大地区。但又有学者认为,《西南夷列传》的“皆氐类也”一语,是总括整个西南夷而言的,则整个西南夷,包括夜郎至白马等等,都是氐族了。这似乎不大符合实际。首先,《西南夷列传》中明确记载不同发式和经济生活的,就有三大类:一是“魋结(头发结成锥形立于头顶)、耕田、有邑聚”的夜郎、滇、邛都等;二是“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的?`、昆明等;三是“或土著或移徙”的徙(读斯)、笮都、冉駹等。最后一类就是“冉駹以东北”,以白马为最大的一类。这一类,司马迁没有描写他们的经济生活,可能因为这一带不如其他地区闭塞,与秦汉人接触颇多,已为人们所熟知的缘故。其次,如果说整个西南夷都是氐族,为什么汉王朝设置的氐道都集中在冉駹东北以外的地区,而西南以外的广大地区(包括今云贵两省和四川西南部)一个氐道也没有?第三,《北史·氐传》说氐族,“秦汉以来,世居岐陇以南,汉川以西,……自?F渭抵于巴蜀,种类实繁”,也在《史记·西南夷列传》所说的“冉駹以东北”一带地区。所以说,秦汉以来的氐族,主要集中于今陕西西南部、甘肃东南部和与之连接的四川西北部地区,是比较恰当的。当然,这也不排除其他地区有一些散居的氐人,如《后汉书·西南夷列传》就说汶山郡之山中有“六夷七羌九氐”。这显然是个民族杂居区。而氐道中,也会有其他民族成分,有如今日的各民族自治地区,也非清一色的单一民族一样。
关于氐人的语言、风俗习惯和经济生活,《魏略·西戎传》等记载较详。大体说来,氐人在汉代已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他们“俗能织布,善种田,畜养豕、牛、马、驴、骡”(《魏略·西戎传》。以下引文未注明出处者皆《西戎传》),并“种桑、麻,出绸、绢、布、漆、蜡、椒等”(《南史·夷貊传》),其住居“无贵贱,皆板屋土墙”(《南齐书·氐传》)。氐人的纺织品在汉代是有名的。《说文·系部》载:“絣,氐人殊缕布也”;“纰,氐人也”。可见氐人已有较进步的农业和手工业。氐人有自己的语言,但“多知中国语”,并“各自有姓,姓如中国之姓矣”,显然受汉族的影响很深。其“婚姻备六礼”(《通典》),而“嫁娶有似于羌”,“其妇人嫁时着衽露,其缘饰之制有似羌,衽露有似中国袍,皆编发”。婚姻礼俗方面又兼受汉、羌二族的影响。这种状况是由于氐人与羌人邻居杂处,并“与中国错居故也”。
自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开西南夷,在氐族地区设置郡县后,氐人便直接受汉王朝的统治(本族仍有豪帅统领)。因此,一方面氐人可更多地接受汉族先进的经济文化,并能在一定范围内较自由地移徙;另一方面,又因“立郡赋重”,致使他们多次反抗,但都遭失败,并在失败后一部分被迫迁到西部边远郡县。汉末建安中,永阳郡原清水县(今甘肃清水)北的一支氐族,在豪帅杨驹率领下,徙居仇池山(在今甘肃西和县西南)。此山极其险峻,有“一人守道,万夫莫向”(《太平御览》引辛氏《三秦记》)之势,但山顶又极平坦,上有良田百顷,是很好的保据之地。后在两晋南北朝中,杨氏即以仇池为中心,尽有武都之地,建立了“仇池国”,并向四周扩张。刘宋文帝元嘉中,杨难当扩张最大,曾一度据有汉中,攻夺蜀土。此后,杨氏继立武都(今甘肃武都东)、武兴(今陕西略阳)、阴平(今甘肃文县东北)等政权。后至西魏北周,杨氏政权才被削平。自汉末建安中杨驹徒居仇池,至周静帝大象三年(580)杨永安被削平止,在这近四百年中,杨氏政权虽然时而臣北,时而属南(还有几次短暂被灭),但始终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是氐族在魏晋南北朝中建立政权最久的一支。由于杨氏政权辖地较小,又地处偏僻,影响不大,故素不为人重视。
西汉初叶,氐人各都已“自有君长“,其社会阶级分化汉以前已存在。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灭氐王,置武都郡,为氐地开设郡县之始。武都属县多称“道“,而陇西郡也有氐有氐道,广汉郡有刚氐道、甸氐道、蜀郡有湔氐道等。秦汉制度“有蛮夷日道“,可见今甘、川、陕三省交边地区的渭水及汉水上游、白龙江流域、陪江与岷江上游都是氐人最初的聚居区,同时与他族杂处。
鲜卑族,羌族,氐族,匈奴族,至今还存在的是?
氐族也还有后裔,建国初期被错误划分到藏族当中了,现在专家考证此族人的服饰语言信仰的确跟藏族区别太大,所以又被称为白马藏族。
与维吾尔族有渊源关系的是?
回鹘,840年回鹘汗国崩溃后,余众西迁部分,和部分当地土著融合,形成了今天的维吾尔族。
为什么说蜜蜂还处在“母系氐族社会”?
在蜜蜂家族里,它们仍然过着一种母系氏族生活。蜜蜂一生要经过
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形态转换过程。在它们这个群体大家族的成员中,
有一个蜂王(蜂后),它是具有生殖能力的雌蜂,负责产卵并繁殖后代,
同时“统治”这个大家族。蜂王虽然经过交配,但不是所产的卵都受了精。
它可以根据群体大家族的需要产卵:产下受精卵,工蜂喂以花粉,蜂卵
21天后发育成雌蜂(没有生殖能力的工蜂);也可以产下未受精卵,24
天后发育成雄蜂。当这个群体大家族成员繁衍太多而造成拥挤时,就要
分群。分群的过程是这样的:由工蜂制造特殊的蜂房——王台,蜂王在
王台内产下受精卵,小幼虫孵出后,工蜂给以特殊待遇,用它们体内制
造的高营养的蜂王浆饲喂,16天后这个小幼虫发育为成虫时,就成了
具有生殖能力的新蜂王,老蜂王即率领一部分工蜂飞去另成立新群。
氐族的“成汉”王朝在历史上有哪些记录?
公元298年,关中地区闹了一场大饥荒,略阳(今甘肃天水东北)、天水等六郡十几万 流民逃荒到蜀地。氐族人李特和他的兄弟李庠、李流,也跟着流民一起逃荒。益州刺史罗尚不愿意让这批流民进人蜀地,想要把他们赶回关中去。李特几次向官府请求放宽遣送流民的限期。流民听到这个消息,都感戴李特,纷纷投奔他。李特在绵竹设了一个大营,收容流民,不到一个月就收了两万人。李特派使者阎或来到罗尚的刺史府,看到那里正在修筑营寨,调动人马,知道他们准备遣送流民了,便回到绵竹禀告李特。当天晚上,罗尚派部将带了步兵、骑兵共3万人,偷袭绵竹大营,要劫掠流民。不料李特早有准备,3万晋军刚进营地,四面八方就响起锣鼓声。大营里预先埋伏好的流民,手拿长矛大刀,一起杀了出来。这批流民勇猛无比,将晋军杀得丢盔弃甲,四散逃窜。流民们杀散了晋军,知道朝廷不会罢休,就请求李特替他们做主,领导他们抗击官府。大家推李特为镇北大将军,李流为镇东将军,整顿兵马,攻下了附近的广汉。罗尚兵败后重新集结队伍,围攻李特。李特战败牺牲,他的儿子李雄继续率领流民战斗。公元304年,李雄自立为成都王,两年后称帝,国号大成。后来到李雄侄儿李寿在位时,改国号为汉,史称“成汉”。成汉立国44年,在公元347年被东晋所灭。
为什么说蜜蜂还处在“母系氐族社会”?
在蜜蜂家族里,它们仍然过着一种母系氏族生活。蜜蜂一生要经过 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形态转换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