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于,淳于意简介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时间:2020-07-27
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市淳于乡淳于村邮编是什么?
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市淳于乡淳于村邮编是265616
淳于长这个人是谁啊?
淳于长是西汉成帝时人,他凭借成帝的宠信,捞取权势,并乘机以权谋私,贪贿巨额财产,成为贵倾公侯的一代巨贪,也被后人称为西汉第一贪
西汉第一贪淳于长淳于长结局是怎么死的呢?
淳于长是西汉成帝时人,他凭借成帝的宠信,捞取权势,并乘机以权谋私,贪贿巨额财产,成为贵倾公侯的一代巨贪,也被后人称为西汉第一贪。那么淳于长最后怎么死的呢?一起通过淳于长简介来了解下!
淳于长,字子鸿,西汉魏郡元城(今河北省大名)人。其父族虽无权势,但母族十分显赫:其姨娘王政君,是汉元帝刘奭的皇后,成帝刘鷔的皇太后;其大舅王凤是大司马、大将军;二舅王谭、三舅王商、四舅王立、五舅王根和六舅王逢时,也于同一天分别被封为平阿侯、成都侯、红阳侯、曲阳侯和商平侯,一时有“五侯“的盛名。基于此,他20来岁便当上了黄门郎,可以出入于宫廷之中,往来于显贵之间。从此,他竭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千方百计地接近和讨好成帝,渐渐取得了成帝的信任,很快升为卫尉,成为九卿之一。
淳于长攀附而上成为九卿之一的卫尉
在“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封建社会,淳于长凭借母族的显赫权势,20来岁便当上了黄门郎,可以出入于宫廷之中,往来于显贵之间。刚刚跨上政治舞台的淳于长就强烈感到,有了权势就有了一切。于是,他决定借助舅舅王凤这股“好风”,把自己“吹”上权力的“云端”。
阳朔三年(前22年),大司马、大将军王凤病倒了。他主动要求去侍奉王凤,他送汤递药,毕恭毕敬;白天黑夜,不敢有丝毫懈怠,从而大得王凤的欢心。当太后和汉成帝来看望王凤时,王凤就把淳于长如何尽心尽力地服侍自己大夸了一番,希望皇帝能够重用他。皇帝听说后,也十分嘉赏淳于长的孝心。在王凤死后,淳于长就被拜为列校尉诸曹,不久又迁为水衡都尉侍中,后来又升为卫尉,成为九卿之一。
淳于长助帝改后成宠臣
后来汉成帝专宠赵氏姐妹,想立赵飞燕为皇后,但太后王政君不同意。善于察言观色、窥测时机的淳于长抓住时机。当时负责宫廷警卫的淳于长,专门来往于皇帝与太后之间传递信息,加上太后又是自己的姨娘,有这双重身份,使他在太后面前无话不谈。当他得知太后之所以不同意改立皇后,主要是因为赵飞燕出身微贱时,就及时将这消息通报给成帝。同时,他也在太后面前尽力为立后一事斡旋,终于说得太后有点松动。最后,在淳于长的帮助下,汉成帝终于下诏正式改立赵飞燕为皇后。
通过这一事件,淳于长不仅赢得赵飞燕的感激,更重要的是取得了成帝的极大信任。汉成帝封浮于长为关内侯,关内侯是当时二十等爵的第十九级,仅次于彻侯,封有食邑若干户,有按规定产数征收租税之权,地位显赫,非一般官吏可比。仅隔几年,成帝又封淳于长为定陵侯,享有在法前的封国。从此,淳于长大得皇帝的信用,成为皇帝身边少数几个宠臣之一。
淳于长收受贿赂成暴发户
淳于长利用自己是皇帝宠臣的身份,广泛交结诸侯和各地牧、守,一些诸侯和地方牧守为了各自的目的,大肆贿赂淳于长。淳于长是来者不拒,多多益善。所以,短短一两年里,光是地方官的贿赂加上皇帝的赏赐就数累“巨万”,使淳于长顿时成了暴发户。
淳于长行骗诱赂
许皇后因赵飞燕的诬告而被废以后,居于长定宫。许废后的姐姐许氏因其丈夫龙思侯已死,一直寡居在家。好色的淳于长竟与许氏“私通”起来,并娶其为“小妻”。许废后鉴于淳于长的权势,乃通过姐姐大肆贿赂淳于长,希望他在成帝面前替自己说情,求复为挺好。淳于长立刻就认识到这是诱取贿赂的极好机会。于是,欺骗许废后,答应在成帝面前为其说情,并许诺一定劝成帝立其为“左皇后”。抛出这个“诱饵”,许废后信以为真,不惜一切地贿赂淳于长,把自己多年积蓄的珍宝源源不断地送给淳于长。
淳于长受贿败露身败名裂
当时在朝中辅政的是大司马、骠骑将军、曲阳侯王根,由于身体多病,几次上疏请求退休。而那时最有希望接替王根的就是淳于长,因为他位居九卿,又是皇太后的外侄,更是颇得成帝信用的宠臣。他自己也认为代替王根辅政者,非已莫属。淳于长哪里知道,还有一个人早就觊觎着这个位置想取而代之了,他就是王莽。王莽将长期接受许废后的贿赂等劣行报告太后,太后十分震怒,吩咐立刻报告皇帝。汉成帝只好免去淳于长的官职而不治罪,要他离开京师回到封国去。
淳于长怎么死的
红阳侯王立与淳于长之间的宿怨十分深,而淳于长却想通过贿赂舅舅王立,让他想皇帝说情,收回成命,恢复自己官职。王立竟然为昔日的冤家说情,这一反常之举引起了成帝的怀疑,他下令有关部门进行调查。下令逮捕淳于长,下狱追究。淳于长终于全部承认自己“戏侮长定宫(指许废后),谋立左皇后”的罪行。按照汉朝法律,此乃“大逆”之罪。成帝立即下诏,将其诛杀于狱中。
一个大贪官就这样结束了自己可耻的一生。
淳于琼为何人所杀?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淳于琼与颜良、郭图攻白马,遭曹操轻兵掩袭,仓猝逆战,主将颜良被斩,淳于琼军败走。两军对峙于官渡,10月,袁绍使淳于琼率兵万余,押运粮车,宿营北四十里之乌巢,沮授建议派出蒋奇在其外围,以为巡逻,袁绍没有听从,结果遭叛贼许攸泄密,曹操亲率精兵假扮袁绍兵马偷袭,袁绍派出援军,曹军拼死一战,袁军大败,粮谷被烧,淳于琼被俘,部将眭元进、韩莒子、吕威璜、赵睿战死,曹操因是旧僚,本有意赦之,后许攸进言而杀之。
淳于姓宗族的历史如何?
淳于姓是一个典型的古老汉族姓氏,在现今姓氏排行榜上未被列入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 排序第四百二十五位。
早期,淳于氏族人主要活动在今河南和山东一带。
唐朝以前,淳于族人在山东地区有了较大的发展,形成了齐郡郡望,后在河南北部地区形成以河内郡 为郡望的淳于望族。当时的江淮地区、四川盆地均有淳于氏族人的足迹。
当今,山东省的龙口市,四川省的泸州市、广元市、绵阳市、达州市、安徽省的宿州市,湖南省的长沙 市,河南省的郑州市,吉林省等地,均有淳于氏族人分布。
病历是由淳于意创制的吗?
医务人员对病人患病经过和治疗情况 所作的文字记录就叫病历。它是医生诊断和 治疗疾病的依据,也是医学科学研究中很有 价值的资料。汉初(公元前3世纪),我国最早的病历 就出现了,当时它被称为“诊籍”,为当时名 医淳于意所创。淳于意是山东临淄人,曾任齐太仓令, 所以又称仓公。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医术。 起初,他师从名医公孙光,随后又从公乘阳 庆那里学得黄帝、扁鹊的脉书和五色诊断方 法,由此医术日渐高明。汉文帝时,因为被人诬告,淳于意蒙冤 入狱。他的女儿淳于缇萦上书皇帝,请求进 宫做奴婢代赎父刑。皇帝被她的这一孝举感 动了,便赦免了淳于意。出狱后,淳于意行医于民间,不少病人 得益于他高明的医术而起死回生,由此他深 受人们的爱戴。但在长期行医的过程中,淳于意常常深 感记忆有限。病人的主诉,往往因事隔多曰 而记忆不准,给治疗带来了困难。为便于辨 证论治,淳于意便将就医者的姓名、地址、病 症、药方、诊疗日期等一一记录下来。另外, 对于那些被治愈的和无法挽救的病例也作 详细记录。经过长期的实践,淳于意发现这样做对 于辨证和治疗都大有帮助,便把这个习惯坚 持了下来。他把这种记录称为“诊籍”,我国 最初的病历形式便由此产生了。因为他的做法对辨证和治疗都大有帮 助,所以,其他的医生也都争相仿效。由于“诊籍”专门记录病人的病史,所以医生称之 为“病历”。到了今天,记录病历已成为每位医生最 基本的工作。
淳于髡在什么朝代?
淳于髡是战国时代齐国人。
关于淳于意的生平介绍有哪些?
最早使用病历的医生是公元前3世纪的著名 内科医生淳于意。他医术高超,掌握有不少治病妙方及诊病方法。在行医过程中,他体会到,单 凭医生的记忆,是很难将病人主诉的内容及治疗方法等全部记清,从而有效地治愈疾病。于是, 他便详细地把病人的姓氏、住址、病态及方药、诊疗日期等记录下来。并随医随记。对于没能医 治好而死亡或全部治愈的病例也详为记载。当时,人们称这种记录为“诊籍”,这就是我国古代 最早使用的病历。据《史记》记载,淳于意曾先后记录了“诊籍”25例,分为内科、外科、妇科和 牙科。
“淳于”姓氏的来历?
淳于姓
一、姓氏源流
淳于(Chún yú)姓源流单纯,源出有一:
出自姜姓,是炎帝的后代,以国名为氏。周武王灭商后,把原夏朝斟灌国姜姓淳于公封在州邑(今山东省安丘县),建立州国,因位居公爵,世称州公。春秋时期有州公实,亡国于杞,州国公族定居于淳于城(今安丘县东北,原为州国都城),后来复国,名淳于国,仍为公爵,成为春秋时期的小国之一。亡国后,其族人以原国名命姓,称淳于氏。到唐代中期,唐宪宗名李纯,淳于姓的“淳”字与“纯”字同音,遂在避讳之列,乃去淳为于姓。五代以后,有于姓恢复祖姓,仍复姓淳于。
得姓始祖:淳于公。从《水经注》上推敲,可以知道淳于这一姓氏的缘起。周武王时,淳于公受封于斟灌国,号为淳于国,后世子孙“以国为氏”,而姓淳于。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据《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唐宪宗年间,因要避御名,而改为于氏。古代的斟灌国,根据考证,在今山东省安丘县东北,这里便是淳于氏人家的老家。故淳于氏的得姓始祖是淳于公。
二、迁徙分布
(缺)淳于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上古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将远古时的炎帝的后代人,封于州邑,让他们建立了州国。还同时封为公爵,于是州国的君主就称为州公。州国那地方,就在现今山东省安丘县。安丘县的东北边,至今还有个淳于城,这个淳于城,原来就是州国的都城。州国经一度亡国又复国,复国后就称为淳于国。再以后,淳于国的公族后代就以国名为姓了。淳于氏望族居齐郡(今山东省临淄县一带)。后来因徙迁,有的于河内郡为望族(今河南省西部黄河以北一带)。
三、历史名人
淳于髡:战国时齐国文士。博学多闻,知识丰富,口才好,善于答辩,说话幽默滑稽。当时诸侯并侵,百官荒乱,淳于?游说于各诸侯国之间,说之以隐,并见听从,以为诸侯主客。
淳于越:战国时齐国博士。李斯和淳于越是一对好兄弟,身居相位的李斯,为了迎合秦始皇统一言论的需要,上表焚书,当即遭到太子老师、博士淳于越的反对。李斯意识到,焚书之议势在必行,却又担心性格耿直的淳于越强谏惹祸,想方设法劝导他,可是淳于越还是触犯了律令。在李斯的袒护下,淳于越免于死罪,革职回乡。为了保护储君,在回乡路上,他又为扶苏代言,泣血上表,谏阻焚书,终于招来杀身之祸。在刑场上,监刑官李斯和死囚淳于越互吐心声,阐明各自的人生观。淳于越舍生取义,与诗书共存亡,死得坦然;李斯保住了禄位,却遭受天下读书人的唾骂。
淳于量:字思明,南朝陈车骑将军。其先济北人,世居京师。父文成,仕梁为将帅,官至光烈将军、梁州刺史。淳于量少善自居处,伟姿容,有干略,便弓马。梁元帝为荆州刺史,文成分量人马,令往事焉。起家湘东王国常侍,兼西中郎府中兵参军。累迁府佐、常兼中兵、直兵者十馀载,兵甲士卒,盛于府中。荆、雍之界,蛮左数反,山帅文道期积为边患,中兵王僧辩征之,频战不利,遣量助之。量至,与僧辩并力,大破道期,斩其酋长,俘虏万计。以功封广晋县男,邑
三百户,授涪陵太守。历为新兴、武宁二郡太守。
淳于恭:字益孙,东汉北海淳于人,清净不慕荣利。他的哥哥被盗贼虏去,将要被烹,他要求替哥哥死,盗贼很感动,把他们兄弟二人都放了。淳于恭在家不愿出门,朝廷拜他为议郎之侍中。淳于恭的哥哥淳于崇死后,淳于恭亲自抚养哥哥留下的儿子,他教侄儿读书学习,侄儿如果做错了事,淳于恭就用棍子打自己以感化侄儿。侄儿看了非常惭愧,并且改正自己的错误。
淳于长:字子鸿,西汉魏郡元城(今河北省大名)人。其父族虽无权势,但母族十分显赫:其姨娘王政君,是元帝刘?]的皇后,成帝刘鷔的皇太后;其大舅王凤是大司马、大将军;二舅王谭、三舅王商、四舅王立、五舅王根和六舅王逢,也于同一天分别被封为平阿侯、成都侯、红阳侯、曲阳侯和商平侯,一时有“五侯“的盛名。基于此,他20来岁便当上了黄门郎,可以出入于宫廷之中,往来于显贵之间。从此,他竭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千方百计地接近和讨好成帝,渐渐取得了成帝的信任,很快升为卫尉,成为九卿之一。
淳于诞:后魏时蜀汉人。他的父亲兴宗为南安太守。他十二岁时随父亲前往扬州,但在路上其父被盗贼所害,他倍感哀伤,誓要奋发,倾资财结交宾客,半月内遂得复仇,破贼樊文炽等。官终梁州刺史。
淳于棼:为唐李公佐著《南柯太守传》中的故事人物,叙述主人公淳于棼与二友酒醉、入梦,在大槐安国招驸马,任太守,煊赫一时,后因战败,公主又死,国王怀疑,有人构陷,被送回乡,梦醒时二友正在床边洗脚,即以虚幻曲折的故事情节,讽刺沉迷仕禄的士人,揭露了封建官场互相倾轧的情况。
淳于朗:唐代黄县人,淳于难之弟,武德年间随兄难入朝,因以佐命,官菜阳剌史、后宰相,封燕国公。
淳于难:黄县人,隋时据守文登。唐兴降唐,文登遂升为州,以难为刺史,封晋国公。
淳于意:山东人,汉代名医,仕齐为太仓长,世称为太仓公或仓公。少喜医术,后为人治病,决生死多验。文帝时,因故获罪,当处肉刑,其女缇萦上书,愿以身入宫为婢,代父赎罪,文帝悲其孝心,因废肉刑。
淳于缇萦:汉代名医淳于意之女,她的父亲医道很好,因被豪商诬告,判下肉刑的重罪。缇萦主动随父亲进京,上书朝廷,并自愿献身为奴,抵赎父亲的刑罚。汉文帝被她的孝心所感动,终于下令赦免其父,并废除了肉刑的法令。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齐 郡:西汉先为临淄郡,后改齐郡,治临淄(今山东省临淄县一带)。隋唐为青州北海郡。
河内郡:楚汉之际(公元前3世纪末)置郡。相当于现在河南省境内黄河北岸一带地区。治所怀县,在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
2、堂号
德感堂:后汉时有淳于恭,清净不慕荣利。他的哥哥被盗贼虏去,将要被烹,他要求替哥哥死,盗贼很感动,把他们兄弟二人都放了。淳于恭在家不愿出门,朝廷拜他为议郎之侍中。
============================================================
【淳于姓宗祠通用对联】
〖淳于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滑稽载传;
博士知名。
——佚名撰淳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时齐国学者淳于髡,以博学滑稽<能言善辩)著称。齐威王在稷下招揽学者,他被任为大夫,多次讽谏威王和相国邹忌改革内政。楚国攻齐时,他到赵国求援,得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楚国因此而退兵。前后数次出使诸侯国,未曾受过屈辱。下联典指淳于髡的后人淳于越,官博士,以敢谏著名。
-----------------------------------------------------------------
〖淳于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大槐国梦婚公主;
太仓长幸育女郎。
——佚名撰淳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淳于棼,梦入大槐国为驸马故事。下联典指汉·淳于意为齐太仓长,尝得罪,其女淳于缇萦愿为官婢以赎父罪,文帝为之废除肉刑。
保障拜登州刺史;
昆弟皆隋季忠臣。
——佚名撰淳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淳于难,隋末兵乱,与弟郎帅众保障,民赖以安,拜登州刺史。下联典指唐·淳于朗,武德年间随兄难入朝,因以佐命,后为宰相。
-----------------------------------------------------------------
〖淳于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保障拜登州之刺史;
昆弟皆隋季之忠臣。
——佚名撰淳于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上联典指唐·淳于难。下联典指唐·淳于朗。
学擅纵横,讽谏罢通宵之饮;
医传素问,缇萦有少女之贤。
——佚名撰淳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淳于髡,滑稽多辨,宣王好隐,又好为长夜之饮,髡说之隐,并被听从。下联典指汉·淳于意,少喜医方术,尝得罪,其女缇萦上书请代父赎罪,文帝为之除肉刑。
============================================================
附录:【淳于姓典故、趣事】
〖缇萦救父〗
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出身低微,在汉高祖在世的时候是个不得宠的妃子。她怕住在宫里受吕后的陷害,就请求跟着儿子住在代郡。住在代郡不像在皇宫里那么阔气,因此,娘儿俩多少知道一些老百姓的疾苦。
汉文帝即位不久,就下了一道诏书说:“一个人犯了法,定了罪也就是了。为什么要把他的父母妻儿也一起逮捕办罪呢?我不相信这种法令有什么好处,请你们商议一下改变的办法。”
大臣们一商量,按照汉文帝的意见,废除了一人犯法、全家连坐(连坐,就是被牵连一同办罪)的法令。
公元前167年,临淄地方有个小姑娘名叫淳于缇萦。她的父亲淳于意,本来是个读书人,因为喜欢医学,经常给人治病,出了名。后来他做了太仓令,但他不愿意跟做官的来往,也不会拍上司的马屁。没有多久,辞了职,当起医生来了。
有一次,有个大商人的妻子生了病,请淳于意医治。那病人吃了药,病没见好转,过了几天死了。大商人仗势向官府告了淳于意一状,说他是错治了病。当地的官吏判他“肉刑”(当时的肉刑有脸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等),要把他押解到长安去受刑。
淳于意有五个女儿,可没有儿子。他被押解到长安去离开家的时候,望着女儿们叹气,说:“唉,可惜我没有男孩,遇到急难,一个有用的也没有。”
几个女儿都低着头伤心得直哭,只有最小的女儿缇萦又是悲伤,又是气愤。她想:“为什么女儿偏没有用呢?”
她提出要陪父亲一起上长安去,家里人再三劝阻她也没有用。
缇萦到了长安,托人写了一封奏章,到宫门口递给守门的人。
汉文帝接到奏章,知道上书的是个小姑娘,倒很重视。那奏章上写着:“我叫缇萦,是太仓令淳于意的小女儿。我父亲做官的时候,齐地的人都说他是个清官。这回儿他犯了罪,被判处肉刑。我不但为父亲难过,也为所有受肉刑的人伤心。一个人砍去脚就成了残废;割去了鼻子,不能再按上去,以后就是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我情愿给官府没收为奴婢,替父亲赎罪,好让他有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汉文帝看了信,十分同情这个小姑娘,又觉得她说的有道理,就召集大臣们,对大臣说:“犯了罪该受罚,这是没有话说的。可是受了罚,也该让他重新做人才是。现在惩办一个犯人,在他脸上刺字或者毁坏他的肢体,这样的刑罚怎么能劝人为善呢。你们商量一个代替肉刑的办法吧!”
大臣们一商议,拟定一个办法,把肉刑改用打板子。原来判砍去脚的,改为打五百板子;原来判割鼻子的改为打三百板子。汉文帝就正式下令废除肉刑。这样,缇萦就救了她的父亲。
汉文帝废除肉刑,看起来是件好事。但是实际执行起来,却是弊病不少。有些犯人被打上五百或三百板,就给打死了,这样一来,反而加重了刑罚。后来到了他的儿子汉景帝手里,才又把打板子的刑罚减轻了一些。
-----------------------------------------------------------------
〖南柯一梦〗
淳于棼是唐朝人。有一次,因为他喝醉酒,忍不住在庭院的槐树下休息起来,没想到他因此就睡着了。在梦中,他到了大槐安国,正赶上京城会试,他报名入场,发榜时,他高中了第一名。紧接着殿试,皇帝见他生得一表人才,亲笔点为头名状元,并把公主许配给他为妻,状元公成了驸马郎,又并被钦任“南柯郡太守”。
在这段时间里,淳于棼勤政爱民,把南柯治理得很好,井井有条,前后二十年,上获君王器重,下得百姓拥戴。他五个儿子都有爵位,官位显赫,两个女儿也嫁给王侯,所以,他在槐安国的地位非常高。家庭美满,万分得意。
后来,檀萝国攻打南柯郡,淳于棼奉旨率兵拒敌,但屡战屡败,接着他的妻子金枝公主也因重病死了。这一切的不幸,让淳于棼不想在南柯郡继续住下去,于是便辞去太守职务到京城,但从此失去国君宠信。在京城里,有人在国王面前说淳于棼的坏话,国王没有查证,就把他的孩子抓起来,还把他送回原来的家乡。一离开槐安国,心惊气急这余,猛然惊醒过来,见眼前仆人正在打扫院子,两位友人在一旁洗脚,落日余晖还留在墙上,而梦中经历好像有如已历一生。
淳于棼遂将梦境告诉众人,大家都感到惊奇,便一齐来到大槐树下,果然掘出个很大的蚂蚁洞,旁有孔道通向南枝,另有小蚁穴一个。他才恍然大悟,梦中所见到的槐安国,应该就是这个蚂蚁洞。而槐树的最高的树枝,可能就是他当太守的南柯郡。
淳于棼想起梦里南柯的一切,觉得人世非常无常,所谓的富贵功名实在很容易就消失,于是,他最后就归隐道门了。
-----------------------------------------------------------------
〖一鸣惊人〗
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沈迷于酒色,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因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亡的边缘。
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赶出来劝谏。其实齐威王室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陈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其国有汁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名叫,只是毫无目的的蜷夫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向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而他时再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沈吟了一会儿之后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是,因此他对淳于髡说:“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亦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
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正。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充满蓬勃的朝气。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
〖物以类聚〗
“物以类聚”源于《战国策·齐策三》。
春秋战国时,齐宣王招告天下贤士来帮助他治理齐国。有一个叫淳于髡的贤士在一天内给他推荐了七个有才能的人,齐宣王经过问答,果然个个本领高强。齐宣王觉得非常奇怪,就问淳于髡说:“我听说人才是很难等到的,在千里之内的土地上,如果能找着一个贤士那不得了了。现在你却在一天之内,推荐了七个贤士,照此下去,贤士不是多得连齐国都容纳不下了吗?”
淳于髡听后说:鸟是同一类的聚居在一起;兽也是同一类的走在上道。要找柴胡和桔梗这类药材,如果到洼地里去找,一辈子也不会找到一株,但是如果到山的北面去寻,那就可以用车装运了。这是因为天下的生物都是同一类的聚在一起,我淳于髡可算是个贤士吧,所以您叫我推荐贤士,就像是到河里打水、用打火石打火一样容易,我还准备给您再推荐一批贤士,哪里会只有这七个呢!
后来,人们把它概括为“物以类聚”。现在,常用来比喻趣味相投的人总是自然而然地聚在一起,含有贬义。